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地震来了怎么办?怎样在家里紧急避震

2010/4/16 9:12:16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会议与活动

 

 

   

  (1)沧海桑田的变迁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山山水水都镌刻着大地沧海桑田变迁的足迹。

  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古往今来,人们无不赞美它的雄浑伟岸,“稳如泰山”更为许多人所称道。其实,泰山并不稳定,100万年以来,它已升高了500多米。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大地变迁的历史。

  这一切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喜马拉雅山至今还在升高,只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大多十分缓慢,因此人们并不觉察。

  (2)地震的发生

  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出现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引起地球表层的振动,就是地震。

  人为的原因也能引起地表振动,如开山放炮、地下核爆破等。但我们更关心的是容易造成灾害的、由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震,即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构造地震对人类的威胁最大,下面介绍的都是与构造地震有关的问题。

  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呢?地下的岩层受力时会发生变形。开始,这个变形很缓慢;但当受到的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层破裂所产生的振动传到地表,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我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等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一两次。

  由此可见,地震和风、雨、雷、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3)板块构造与地震

  在地球的最外层,由地壳和地幔最上面的部分构成了厚约100多千米的岩石圈,它像一个裂了缝的鸡蛋壳,包括好多块,这就是岩石圈板块。

  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绝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叫板缘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均属此类;而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叫板内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发生的原因更复杂些,既与板块之间的运动有关,也与局部的地质条件有关。

应该知道的地震常识

  (1)有关构造地震的几个概念

  震源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也称震源区。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

  震源深度 如果把震源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 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称为震中区。

  震中距 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

  (2)地震的深浅

  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划分为如下几类: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也称为正常深度地震。世界上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也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

  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约为700多千米。

  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

  (3)地震的远近

  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观察,震中距是不一样的。地震可按震中距不同分为三类:

  地方震 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近震 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

  远震 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

  显然,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4)地震序列

  一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后,在震源区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继发生;这些成因上有联系的地震就构成了一个地震序列。根据地震序列的能量分布、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比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差等,可将地震序列划分为三种类型:

  主震-余震型地震 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

  震群型地震 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级以下。

  孤立型地震 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

  根据有无前震,又可把地震序列分为以下三类:

  主震-余震型地震 没有前震活动,主震和最大余震震级差大致在1级以上。

  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 有前震活动,其他特点与主震-余震型相同。

  震群型地震 序列中没有震级突出大的单个地震。

地震来了怎么办(三)——震级和烈度

  (1)地震震级

  地震有强有弱,科学家用什么“尺子”来衡量地震的大小呢?

  用来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叫做震级。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与震源释放出的弹性波能量有关。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 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震级每相差一级,能量约相差30多倍。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地球上的有感地震,仅占地震总数的1%;中强震、强震就更少了。

  2)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虽然只有一个震级,但它在不同的地区所造成的破坏却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后,可以划分出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爆炸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的****量,好比是震级;****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我国把地震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一般情况下人无感觉;

  ——三度:少数静止的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门窗作响,吊灯摇晃;

  ——六度:人们仓皇出逃,房屋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破坏或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区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多数地区地震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的地震烈度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

  (1)世界地震活动带

  世界上的地震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地区。从世界震中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这个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这个带上的地震震级不太大。

  各地震带上地震发生的时间分布也不均匀。有的时期,地震相对多而强;有的时期,地震相对少而弱;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因而,可以划分出地震的活跃期和平静期。

  2)我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看一看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再看看我们国家所处的位置。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东受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西南和西北都处于欧亚地震带上,因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拥有长达3000多年的关于地震记载的史料。

  看看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便可知道,我国约有20多条地震带,地震分布很广。有记载以来,我国除贵州、浙江外,其他省份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60%的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

  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 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8级以上地震9次。

  我国地震灾害十分严重。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已达50多万人,约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

  (3)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原因

  造成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原因,首先是地震又多又强,而且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几至几十千米。

  其次,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地区,如台湾、福建、华北北部、四川、云南、甘肃、宁夏等,都处于地震的多发地区;约有一半城市处于基本烈度七度或七度以上地区,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处于七度或七度以上地区的达70%;北京、天津、太原、西安、兰州等均位于八度区内。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不够发达,广大农村和相当一部分城市,建筑物的质量不高,抗震性能差,抗御地震的能力低。

地震能预报吗

  (1)什么是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要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三要素 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 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 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 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2)微观前兆与宏观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 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3)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

  地震预报研究,在世界和我国大约都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广泛开展了地震预报的研究。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例如,1975年,我国成功预报了24日发生于辽宁海城的7.3级强烈地震,并在震前果断地采取了预防措施,使这次地震的伤亡和损失大大减小。

  但是,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有关方法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

  ——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4)地震预报由谁发布

  地震预报的社会影响是很大的,为了不致造成混乱,我国政府于1998年发布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地震预报只能由各级政府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

  因此,大家千万不要听信谣传,一定要相信政府,相信科学。

怎样做好防震准备

  (1)检查住房的环境和条件

  ·看一看居住的环境有没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有时,你家的住房本不该被震倒,但可能会被周围其他倒下的建筑物等砸坏。这时须更加注意加固住房,必要时应搬迁或撤离。

  房屋的结构是否有利抗震?女儿墙、高门脸等笨重的装饰物应拆掉。

  房屋的建造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

  (2)做好室内的防震准备

  家具物品摆放要安全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江西省地质学会 Copyright (c) 2017-2027 http://www.jxsd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与维护:江西省图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赣ICP备075015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