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基础科研:十大成果支撑地质调查

2010/10/15 9:53:46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会议与活动

 

 

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实施以来,我国地质调查基础科研在10个研究方向都取得了系列优秀成果,为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悉,基础地质科研项目共部署173项,总经费3.7158亿元,取得了十大成果。

    一是编制了全球、跨洲区域、亚洲和中国小比例尺地质图件。基本反映了我国地质工作的程度,而且发现并部分解决了一些全国性、跨境区域、洲际性及至全球性的重大地质科学问题。

    二是古生物研究取得国际影响大成果。在热河生物群、关岭生物群、瓮安生物群等重要生物群类的起源、演化研究取得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

    三是我国大陆地层系统进一步完善,获得8个世界地层“金钉子”。开展重点层型剖面及疑难地层研究,推动我国地层学研究与国际地层学研究接轨。获得世界地层8个“金钉子”,大大地提升了我国地层学研究在国际的地位。

    四是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研究取得系列新认识。探讨中国大陆构造演化和成矿的关系,重点开展了重要地质单元深部结构探测,研究了大别、秦岭、祁连—阿尔金等造山带的造山作用过程,厘定了重大岩浆构造事件时序及其与成矿的关系,为认识并建立中国大陆构造演化格架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五是青藏高原隆升及大陆动力学机制研究进一步深化。在青藏高原基底构造、地层格架、构造—岩浆序列、东特提斯形成演化、地体拼合和碰撞造山及对成矿的制约等方面取得新认识。建立了青藏高原岩浆活动时空序列和岩石圈结构类型,开展了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为油气资源战略选区提供重要资料。

    六是建立中国成矿体系和成矿模型,发展成矿理论,为矿产勘查评价提供重要指导。研究了我国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地质背景和重要地质历史时期成矿作用,总结成矿规律,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成矿理论,建立了中国成矿体系,陆域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与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七是全球变化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充分发挥了科技的引领作用。以全球变化的地质记录为研究对象,在探讨古近纪以来古气候古环境演化及其规律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成果显著,为我国全面启动应对全球变化的地质调查工作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充分发挥了科技的引领作用。

    八是新构造研究为地震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主要任务是开展中国主要活动构造带的空间展布、构造性质、活动特点与活动机制研究,建立中国大陆活动构造体系和主要活动构造带三维地质模型;开展全国主要活动断裂带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构建全国地应力监测网框架,建立三维构造应力场动态模拟系统。项目取得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九是极地地质和月球地质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地位。

    开展了南极普里磁带、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地质调查,编制了150万普里磁带地质图;月球探测研究开展了月表矿物和元素含量填图,CE1基于“反射峰”光谱特征的矿物填图方法试验,测得月球样品锆石年龄,成功举办了我国首次探月与地学科学国际研讨会。提升了我国在南极和月球的地学话语权。

    十是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手册深受野外地质调查人员欢迎,地质调查情报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江西省地质学会 Copyright (c) 2017-2027 http://www.jxsd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与维护:江西省图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赣ICP备075015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