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 设为首页

中国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是从李四光开始的

2009/2/17 9:46:11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会议与活动

 

 

中国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是从李四光开始的

赵文津

 

    中国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是从李四光开始的。早在1926年他就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化之主因》[4]一文(请注意现在国际岩石圈委员会也提出这类题目!),系统地讨论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评价其为“革命性的理论”,并提出这一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运动的根本动力来源问题。他创造性地提出地球表面形象变化之主因是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引起地壳内作用力变化的新见解;1931年他着重研究并发表了《地壳的观念》[5]一文,提出要从地温、岩石、地震活动及地壳重力均衡等4个方面探讨了地壳的厚度、分层和性质。1935他在《中国的构造轮廓及其动力学解释》[6]1939年他在英国《地质杂志》(Geological Magazine)上发表了《大陆漂移》[7]文章,公开支持杜?托伊特(Du Toit A. L.)的《我们的漂移大陆》一书的观点,成为当时国际上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三大学者之一[8]1941年他写了《地质物理学(注:现在译法应是“地球物理学”)上之几个基本问题》[9]一文,全面地向地质界推荐和评述了英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H. Jeffreys爵士所写的《地震与造山》一文,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大陆漂移与造山的关系,讨论了喜马拉雅造山问题,建议地质家们要学习H. Jeffreys的治学方法走多学科综合研究之路,“立论之点,皆有相当数量之根据,而论及之点,亦皆涉及基本认识,…。”等等;1944年他提出地质力学这一新学科,他说“地质力学为本人新创之名词,涵义为应用材料力学之原理,并就岩层变形后其所受应力分配之现象,以解释地质构造,更由是而求出若干地质力学原理[10]1962年他提出要从古地理、地质构造、火成岩活动、大地测量、重力学、地震学、古地磁、地热学、天文地质(其它星球对地球影响)等十一种现象入手开展地壳构造运动方式和地壳运动的起源的研究[11] 1965年,他又提出“地质力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它的一条腿站在地质学方面;另一条腿站在力学方面。反映地壳运动的一切现象,是它考察和研究的对象。由于地壳运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包括构造体系的规律、海洋运动的陈迹等等,是实际的东西,从地质力学整体来看,关于这些东西的知识,是它主要的内容。按照认识的过程来看,我们必须把那些对于客观存在的感性知识,在主观方面加工,精炼出理性的知识。这就需要力学出来帮助,否则地质力学只能停留在描述现象的阶段,而很难揭穿那些现象发生的内在因素。[12]” “地质力学之意义,在从地表岩体所经历过各种变形或破坏之方式,根据力学原理,探求各地域地壳发生运动之原因。[13]”他还对中国的和全球的构造体系作了研究与划分。他重视深部地震地质条件和岩石性质的调查研究,可惜他在世时一直没有看到今天全球岩石圈研究轰轰烈烈的局面。

  我国深部探测最早的是1960-61年曾融生等在柴达木盆地进行地壳地震测深试验,后发表《柴达木盆地的低频地震工作》[14]和《柴达木盆地低频地震探测的基岩首波和大角度反射波》[15]两文,这是我国现代地震深部探测开始的标志。随后的一系列工作都积累了可贵的经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学术活动发展处于停顿状态。

  在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处于停顿之际,国外,在充实发展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并很快形成研究热潮。1974年科学出版社又重新发表了李四光早期在英国发表的支持大陆漂移理论的文章。

  我国地球物理学界的先辈傅承义和地质界先辈尹赞勋、李春昱等也较早地关注了60年代以来国外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他们先后发表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傅承义,1972[16],《板块构造评述》(尹赞勋,1973[17],《地球十讲》(傅承义,1976[18],《板块构造与多旋回构造运动》(李春昱,1979[19]和《中国板块构造轮廓》(李春昱,1980[20]等等,这些著作主要是介绍国外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进展,并开始结合中国地质实际作了一些初步探索,但是这些介绍主要还是从地质角度谈论问题,涉及深部调查的成果并不多。

  

  

  参考文献

  [4] 李四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A]1926),李四光全集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V.1, 1

  80437

  487. 作者2007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所作报告。

  [5] 李四光。地壳的观念[A]1931),李四光全集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V.7, 110

  143.

  [6] 李四光。中国的构造轮廓及其动力学解释[A]1935)。见:区域地质构造分析 [C].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7] 李四光。大陆漂移[A]1939)。见:区域地质构造分析 [C].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8]李立文。魏格纳学说与大陆漂移理论在我国的传布。中外地质科学交流史[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9] 李四光。地质物理学上之几个基本问题(1941[A],李四光全集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V.7, 169

  191.

  [10] 李四光。南岭东段地质力学之研究[A]1944),李四光全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6V.7, 192

  193

  [11] 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1962[A],李四光全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6 V.5, 343

  345

  [12] 李四光。地质力学发展过程和当前的任务[A]1965)。地质力学方法[C]。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47

  260

  [13] 李四光。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A]1947)。地质力学方法[C],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31

  194

  [14] 曾融生,阚荣举,何传大。柴达木盆地的低频地震工作[J]。科学通报,196010313

  316

  [15] 曾融生,阚荣举,何传大。《柴达木盆地低频地震探测的基岩首波和大角度反射波》[J]。科学通报,196010313

  316

  [16] 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17] 尹赞勋。板块构造评述[J],地质科学,1973V

  [18] 傅承义。地球十讲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19] 李春昱。板块构造与多旋回构造运动[A],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79V2111

  22

  [20] 李春昱。中国板块构造轮廓[J],地球学报,1980V21),11

  19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江西省地质学会 Copyright (c) 2017-2027 http://www.jxsdzx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与维护:江西省图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赣ICP备075015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