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程度上说,油气开采和环境保护好像一个是矛,一个是盾,两者总有些对立。开采油气很容易破坏一些环境。在地底下“动动油气”并非易事,在海底“开采油气”更是难上加难,难就难在处理好这对矛盾上。
近日,随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东南海面一钻井平台的一声爆炸,美国取消近海油气开采禁令的美梦恐要破灭了,扩大近海油气开发计划也恐将搁浅。当然,这可能只是意外事故。但意外也会有某种必然,哪怕只是小小的疏忽。比如,在美国严格的环境评估之中出现了小小的漏洞。
事实上,美国在这方面已经吃过不少亏。阿拉斯加石油探测就是一个例子。上世纪40年代,为了勘探,石油工人驾驶着拖拉机在阿拉斯加美丽的苔原上左奔右跑,造成苔原破坏,有的地方从此剃了光头,变成了不毛之地。地质学家还把地表的隔热植物翻起,露出了下面的永久冻土层。永久冻土被阳光晒化,地面便形成沟渠,水土流失随之而来。除此之外,油污污染土壤、原油污染海洋的事也不时发生。1969年,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海岸发生10万余桶原油泄漏事故。时隔20年,威廉王子湾又遭到了污染。人们采用了各种方法制止污染,结果都只是杯水车薪,对环境的破坏,对生态的毁灭至今仍成为美国人心头永远的痛。
为此,美国开始吸取教训,政府在开发油气资源之前,对整个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石油公司在进行开采前,先广泛征求当地居民意见。对近海油气开采,美国政府最终不惜颁发禁令,永久封存。但吃亏归吃亏,教训归教训,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钱途”,石油公司为了自己的“钱景”,二者一起疏忽起来,环境评估出现漏洞,还是难免爆发事故,对环境造成无可挽回的破坏。
油气开发和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真的不能缓解吗?答曰:否。俗话说,天下事总是对立统一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这对矛盾也是可以统一起来的,统一的基础就是环境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也就是环境的承载力。一旦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破坏就变成了毁灭性的。为了在最大程度减小油气开采过程中的污染,在开采之前,需慎之又慎,特别是做环境评估时不能有丝毫疏忽,不能出现一点漏洞。